原文:《企业为什么需要做IT运维管理转型?》

业务发展往往驱动着IT运维管理的同步转型或升级,企业IT部门往往习惯于通过采购服务或管理工具满足要求。

但我们常常发现,在各类采购活动中,甲乙双方很容易陷入各自的思维定势,如乙方乐于强调产品工具的功能优势、市场竞争差异或性价比,而甲方用户实际更关心的是平台工具落地时背后所带来的各类成本与后续维护,当中存在着结构性偏差。

即使双方达成合作,充其量是购买了工具能力,而非完整意义上的解决方案,可能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各种不适应,迫使再一次进入新的采购轮回。

ServiceHot结合近年来面向企业在IT运维管理转型或升级项目的成功经验,梳理当中关键的驱动因素,归纳规划与选型时关键考虑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IT运维管理升级驱动因素

经验源于实践,一线管理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的关注点往往以小见大,反映出本质问题。我们与企业单位的IT运维管理团队交流时,常常听到各种疑虑。

新业务应用发布和变更非常频繁,每周都要耗费大量人力时间在上面,如何改善?

现在特别关注大数据分析,经常需要从不同业务系统中抽调数据进行统计,但不同系统取数方法各异,厂商定制接口成本很高,很不灵活,如何解决?

新采购一套运维平台,对原来的工具会不会冲突?原来的管理人员能不能很快上手,要不要再招人来管理?要求什么水平?

现在单位有很多业务由外包厂商管理,新运维平台怎样给他们用?分工界面如何?

如果业务属于多层级架构,每个层级都由独立团队管理,包括采购、建设和维护,他们使用情况无从得知,有什么方法可以自动收集上来,统一分析?

运维的人一天忙到晚,到底在做什么,系统出问题怎么定位排障这么慢,有没有方法可以快速看到问题所在?

单位有敏感甚至涉密业务,新采购的运维平台对现有系统有什么影响,是否满足安全部门要求,有没有专业安全评测证明?……

我们发现这些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会涉及到诸如组织分工、流程管理、成本分析,甚至是制度规范等。看似杂乱无章,事实上一件事或决策的驱动往往存在复杂因素。仔细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两大类:

满足对外的服务要求:

对外服务核心来自于业务,包括新业务系统上线及变更、大数据分析等,关注的是平台工具的能力,体现在敏捷迭代、用户体验、新技术兼容性等。

响应来自内部的管理需要:

对内管理则是围绕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类IT活动要素,确保满足对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求在组织、制度、流程、工具和安全等各层面进行分析。

IT运维管理升级外在驱动因素

所有IT规划都来自业务的诉求,包括IT运维管理,脱离业务讨论运维管理需求并不现实。用户鲜少一开始明确自己的运维管理需求,需要持续分析其业务转型升级特点,评估对应所需的服务或能力,然后才能总结为具体的运维管理需求。

IT运维管理存在一定共性,但严格来讲只有在技术层面存在跨行业通用的可能,真正解决方案的落地,势必要紧紧围绕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深刻剖析,因地制宜,方得要领。

随着互联网+潮流发展,很多单位业务模式逐步从内转外,比如数字化政府、互联网+医疗。面向公众的互联网应用增多,应用系统向移动化、海量化、敏捷化转变,相较于传统业务,对可用性、敏捷性、用户体验都提出较高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新业务模式对IT运维管理影响和要求:

01 新业务模式对组织分工的要求

在新业务落地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技术管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管理要求。很多信息化部门或团队过往主要是人、事、资源协调的角色,业务由其他部门或外部厂商管理,实际上两者存在一定脱离,形成了以资源类型的横向分工管理模式,比如按网络、服务器系统、云与虚拟化、数据库等维度设立管理岗位。这种模式非常普遍,但其弊端在于,一旦业务出现问题,往往需要多方人员共同排查,难以定位,效率不高。

新业务模式所涉及的技术层次将更加复杂,比如前端放到云上、使用CDN引流、多种缓存或消息队列组件并存,导致应用调用链条加长、专业性更高,势必提高对专业人员垂直化管理业务的能力要求。比如用户访问,从CDN到反向代理、前端、缓存、中间层、数据库甚至到服务器与网络,若要确保用户体验流程,则要求实现端到端链路监控,并快速利用可视化手段表达,异常时及时知晓问题环节,加快排障效率。

它所需要的并非单纯技术手段升级,更多是组织分工与协作模式的适配与优化,需要设立垂直化、全栈式的应用维护角色。反映到运维管理平台上,也要求能够灵活适应组织管理模式的转变,比如按业务维度切割管理、运维工具开发与使用权限分离、细颗粒度授权等。

02 新技术架构对技术水平的要求

新业务系统很大可能引入新型技术架构,比如异构化平台、开源软件等,传统管理工具或人员经验在短时间内无法跟进,整体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短时间内拉齐并不现实。

所以运维管理平台需要与时俱进,在技术兼容性、开放性、性能容量等方面处于或接近业界前沿,能够驱动调度各类新工具软件,避免盲目选型东拼西凑,缺乏体系化。

同时,运维管理平台应该降低其使用复杂度,降低用户学习门槛,最大程度屏蔽底层技术,使之腾出更多精力专注在业务逻辑之上,相当于赋予管理员撬动复杂技术的杠杆,使之能够平滑过渡技术转型期。

03 快速迭代对自主调度编排能力的要求

新型互联网业务最大特点之一是快速迭代更新,如医疗机构发布的APP达到每周发版更新十几个功能的地步,每次上线都是大量重复性工作与等待,这对于过往的研发和运维团队都无法想象。他们迫切希望利用平台提升持续发布变更的能力,当研发部门发版时,平台可以自动化部署到生产环境,减少人工审核与执行工作量。

这背后本质是一种自主调度与编排的思维,它要求并非一个个固化的好工具,而是赋能团队新能力,一种可以屏蔽底层复杂技术或传统开发复杂性、并专注于将业务逻辑快速转化实现(比如WEB页面化配置)的自定义能力,从而可以应对因不同管理对象、不同动作、不同角色而衍生的无穷运维甚至运营管理场景。

04 业务综合分析对数据融通处理的要求

大数据分析成为热点,但其本质更多在于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比如跨系统取数统计。很多企业单位一直都在做,只是进入互联网+、云计算、AI时代,此类业务需求不断升级放大,不少单位还专门成立数据治理部门团队,但面对不同系统,数据存储或调取标准不一,若按照过往方式,每套系统分别定制接口,势必成本较高且响应迟缓。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需要构建一套规范化的数据融通底座,制定统一接口标准,降低接入和调取的成本,同时平台作为集散地加强接口调度的安全管控,比如鉴权与审核,才是长远之计。再进一步,平台还应该支持通用的数据分析能力,兼容不同类型数据或对象、提供主流算法模型以及便捷的展示框架。


ServiceHot介绍

永服科技有限公司(简称“ServiceHot”或“永服科技”),是中国优秀的 IT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和产品厂商,注册资金5000万,总部坐落于江苏无锡,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ServiceHot拥有优秀的ITSM产品和多年IT服务管理项目的实施经验,运用ITIL、ISO20000等最佳实践方法,为客户提供ITIL咨询服务、ITSM产品、定制化开发服务、落地实施服务、ITIL/ITSS认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三大核心产品分别是ServiceHot  ITSM(IT服务管理平台)、ServiceHot  ITSOM(IT服务运营管理平台)和ServiceHot SOM(服务运营管理)。产品基于J2EE搭建的架构平台、可以适应云计算部署环境,具有较好的易用性、扩展性以及配置功能,适用于企业目前IT服务过程不断改进、提升,业务逻辑及流程复杂等环境的要求,产品在大型的国企、制造业、金融等多行业完成了实际的应用和推广。

ServiceHot是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ITSS副组长单位,参与国家IT服务标准的编制和评审。荣获2018 “中国IT服务十大优秀产品”(ITSM类)、2017-2018年度中国SAAS产业最佳IT服务类SAAS服务商。案例包括:XX省农信、国信证券、郑州商品交易所、深圳证券信息、长虹集团、中航西飞、一汽启明、中国移动、云天化集团、天原集团、华为、苹果等。

ServiceHot一直秉承“让您掌控IT运营服务的每一个瞬间”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技术为驱动,持续专研从ITSM到ITSOM再到SOM的升级和创新方案,让企业级IT服务管理拥有“智能、协同、移动、社交”的体验。